贡噶上师讲藏译心经介绍 游建泰
甲、前言
今年二月,我在信中向沈家桢先生报告说,我计划于今秋在达拉斯学佛社,
对诸同修道友讲述般若心经,并希望他能寄一些书给我参考。沈居土慨然相允。
在他寄给我的书中,有一本「贡噶呼图克图心经讲演录」,他在信中说,他只有
这一个本子,希望我阅毕后寄还给他,馀书可不用还,我在好奇之下,先读此
书;一读之下,叹为奇书,便于信中向沈先生简述藏译心经的殊胜,及我对此书
的爱好,并说我将来讲心经时,想先讲一般通行的玄奘法师译本,再拿藏译本来
对照,如此则听众更能获益。我又说:「如此好书,应广为人说。」沈先生覆信
说,此书既如此殊胜,他打算寄回台湾去,印几千本赠人,并希望我能写一篇介
绍的文字,一齐刊出。我欣然相许,但急就成章,不尽之处,还请海内外大德纠
正之。
乙、藏译本心经的殊胜处
藏译本心经与玄奘师所译心经相较,各有所长。然依余鄙见,藏译本有许多
殊胜之处:
一、语较明确——例如:
(1)奘师本作:「照见五蕴皆空」;而藏本作:「照见五蕴皆自性空」,
如此则语义甚为明确,可免学人,尤其是初发心者,多种揣测,而不敢确定;而
心经又为大多数初学佛者之读物,故此「自性」二字一加,可减少许多困惑,及
澄清许多不需要之误解。盖佛学中所谓「空」者,实谓「无自性故空」也。依藏
本,则经义甚是,并可息诤绝妄。
(2)奘师本作:「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,受想行识,亦复如是。」语多含
蓄,而藏本则直接了当:「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,受想行识亦知是空」。藏本虽
对仗没那么工整,但语义简单明快,学者不用在文字上费思量,在修辞上兜圈
子,直入般若大城。
(3)奘师本作:「舍利子,是诸法空相,不生不灭」语较含糊,而藏本
作:「舍利子,以是诸法性空无相,不生不灭」甚为明快,不须读者在文辞上大
伤脑筋。
(4)奘师本作:「以无所得故,菩提萨垛,依般若波罗蜜多故,心无挂
碍。」藏本则作:「舍利子,是故菩提萨垛以无所得故,依止般若波罗密多,心
无挂碍。」此间的不同是:奘师将呼格(Apostrophe)「菩提萨垛」
依原文之位置,而置于句中,较不符合中文习惯,故读来生硬,且令人易生多种
疑虑及臆测,不敢定夺;藏本则甚明确,而无此弊。
二、藏译本心经较能阐发究竟中道实义,而不落断灭。大凡学佛者,尤其是
修般若空慧的行人,最大的关卡是怕落于断灭空,而此藏译本的最殊胜处,在于
可使学者远离此惑。这是佛法行者不可不知者,列论如下:
(1)奘师译本作:「无苦集灭道,无智亦无得」,于此,则甚多学人易据
而执「无得」,而落断灭相,且于未学之初,便狂言:「无佛法可修,无佛道可
成」,如是之人,永处断灭邪见,万劫难复,何以故?金刚经云:「发阿耨多罗
三藐三菩提心者,于法不说断灭相。」于此「无智亦无得」的紧要关口,藏译本
则在悬崖上搭一铁索桥,俾令空中行人通达无阻,其译曰:「无苦集灭道,无智
亦无得,亦无不得」,诸君且看:「亦无不得」这一笔加得多好,多妙!可谓神
来之笔。这一笔一搭,可免行者断落万丈绝崖,粉身碎骨,万劫不复。此绝非故
作惊人之语。君不见百丈野狐之公案乎?合以错只错一个转语,而对也只对一个
转语,便可使他五百世堕野狐身?便得「贵脱野狐」?佛法行者,善思念之。所
以者何?曰:若言「不落」因果者,即落断灭,而断见常见,无非外道邪见;以
其邪见,故不得脱,故堕五百世。复次,道也者,不在内,不在外,不在两间,
非有、非空,空有双遣,若单言空,则学者易著于空,而落于空;落空,则堕于